新华全媒+|欢迎回家!哪些创新科技为神舟十五号返程保驾护航?

未结 0 32
聚合新闻
聚合新闻 会员 2023年6月5日 02:41 发表
<p class="otitle">(原标题:新华全媒+|欢迎回家!哪些创新科技为神舟十五号返程保驾护航?)</p> <p>6月4日,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,航天员费俊龙、邓清明、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,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</p> <p><!--StartFragment--></p> <p>本次任务中,有哪些创新科技为神舟十五号返程保驾护航?</p> <p><img onerror="javascript:this.style.opacity = 0;" src="https://nimg.ws.126.net/?url=http%3A%2F%2Fcms-bucket.ws.126.net%2F2023%2F0605%2F273ec476j00rvrc2r002xc000rs00h8c.jpg&amp;thumbnail=660x2147483647&amp;quality=80&amp;type=jpg" style="margin: 0px auto; display: block;" referrerpolicy="no-referrer"></p> <p>6月4日,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</p> <p>“天上地下”保障飞船高精度返回</p> <p>对于神舟系列飞船而言,返回再入GNC技术直接关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。以此次返回任务告捷为标志,我国自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起全面升级的,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、自主自适应预测再入返回制导为特征的GNC系统,完成全面更新换代。</p> <p>我国的飞船返回再入GNC技术经历了两代,第一代被称为“标准弹道自适应制导方法”,而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载人飞船采用的是“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”,是第二代返回再入技术。加之我国“星光—卫星星座—捷联惯性组合导航”技术的应用,使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整个返回过程可以实现高精度自主导航。</p> <p>“采用第二代返回技术后的最差返回精度,要比第一代最好的都好!”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胡军说。如果采用第一代技术,当出现大范围的轨道条件变化时,就需要地面进行人工干预;如果采用第二代技术,GNC系统则可以自主适应,且可以实现一系列“更强”“更优”。</p> <p>此外,在主着陆场,中国电科布设便携站、机载站、车载站、固定站等站型及多型号卫通系统,编织致密安全的测控通信网,像“听诊器”“遥控器”“手机”一样,实时测量飞行轨道,监测返回舱供电、温度、气压等参数及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,实时传送地面发出的指令,指挥返回舱变轨、调整姿态,实时传输话音、图像数据,让地面可以与航天员实时沟通。</p> <p><img onerror="javascript:this.style.opacity = 0;" src="https://nimg.ws.126.net/?url=http%3A%2F%2Fcms-bucket.ws.126.net%2F2023%2F0605%2F67b0ed88j00rvrc2r0016c000rs00j2c.jpg&amp;thumbnail=660x2147483647&amp;quality=80&amp;type=jpg" style="margin: 0px auto; display: block;" referrerpolicy="no-referrer"></p> <p>6月4日,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</p> <p>“超级大伞”护佑飞船安稳着陆</p> <p>当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快要落向地面时,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,守护着返回舱徐徐飘落、稳稳着陆。这顶特大型降落伞是航天员的“生命之伞”,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,伞衣面积达1200平方米,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大约可覆盖三个标准篮球场。</p> <p>1200平方米的神舟飞船主伞作为国内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,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。整个伞的缝线长达10千米,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加工3至4个月才能完成。仅主份降落伞的加工工序,就有30多道。</p> <p>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降落伞研制中心,工人们拿着卡尺,仔细地测量每块布的大小、每个针脚的间距。每顶大伞都由1920块楔形小布片组成,因为载人航天对精度要求高,不能像别的降落伞在大型机械裁床上加工,只能采用人工剪裁,一层一层地裁。</p> <p>从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返回,到2003年神舟五号完成我国首次载人飞行,再到如今神舟十五号荣耀归来,降落伞不仅为神舟系列飞船15次绽放,且实现持续创新优化。在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这一批的飞船任务中,回收着陆分系统批次产品研制涉及5大类共12项技术状态更改。</p> <p><img onerror="javascript:this.style.opacity = 0;" src="https://nimg.ws.126.net/?url=http%3A%2F%2Fcms-bucket.ws.126.net%2F2023%2F0605%2F6a4a387aj00rvrc2r002ac000rs00jxc.jpg&amp;thumbnail=660x2147483647&amp;quality=80&amp;type=jpg" style="margin: 0px auto; display: block;" referrerpolicy="no-referrer"></p> <p>6月4日,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。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</p> <p>多项科技助力地面搜救</p> <p>当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后,如何迅速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成为地面搜救人员最关心的事情。</p> <p>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返回舱天线网络在飞船着陆后,通过开关选择接通朝向地面上方的天线,确保地面搜救人员可以通过天线网络来找到返回舱。</p> <p>天线网络负责为通信信号、测控信号、定位信号、搜救信号建立独立通路,保障其传输的稳定和通畅,搭建神舟飞船返回舱与地面信号传输的重要通道和桥梁,有效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顺利“回家”。</p> <p>中国电科针对搜索回收任务区域范围广、救援难度大等难点,研发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,并不断迭代升级,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和短报文功能,构建指挥中心、前方指挥、搜索平台三位一体的指挥体系。</p> <p>该系统能通过北斗导航卫星对直升机、车辆等搜救载体实时定位,并利用短报文功能实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指挥中心。指挥型终端像“智慧大脑”,被部署在指挥中心,能够实时接收、显示机载、车载终端回传的位置信息,使现场指挥人员实时掌控搜救载体的位置和运动态势,及时指挥搜救力量向返回舱落点移动。</p> <p><!--EndFragment--></p> <div style="height: 0px;overflow:hidden;"><img src="https://static.ws.126.net/163/f2e/product/post_nodejs/static/logo.png" referrerpolicy="no-referrer"> </div>
收藏(0)  分享
相关标签: 新闻
注意:本文归作者所有,未经作者允许,不得转载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